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保齡球



保齡球是一個值得國人驕傲的運動項目,全世界打保齡球的人都知道「飛碟球」是台灣人獨家發明的球路,它成為台灣自1980年後叱吒世界保齡球壇的重要武器。保齡球是不分男女、老少咸宜的運動,可競技,也能休閒。它起源於三、四世紀的荷蘭、德國,是教會用來打擊惡魔的儀式,人們在教堂門廳或走廊裡,放置象徵異教徒、邪惡的木柱,用石球代表正義,教徒們若能擊中木柱,可為自己贖罪,若擊不中,就要更加信奉天主。後來人們在地上畫出了打球的範圍,就這樣出現了第一條球道。

由於保齡球充滿娛樂性,很快風靡歐洲,英國馬丁路德將一支球瓶增加至九支球瓶,還制訂了遊戲規則,並移到戶內進行。16世紀,荷蘭人將這個遊戲帶到美國,保齡球從菱形九瓶變成三角十瓶,直到今日,保齡球都是一項非常流行的娛樂與運動。台灣保齡球發展大約是民國50年初期,由日本人傳入,當時是人工排瓶,是上流社會的活動。隨著科技的進步與保齡球的普及,民國70年代,保齡球開始成為全民運動,但由於業者保養球道方法不同,所以讓球友自行研發出獨步全球的飛碟球,來對抗各種油層的球道。1989年當馬英傑以「飛碟球」揚名世界運動會,帶動全台灣保齡球熱潮,當時球資一局一小時動輒120元以上,都還得排隊等一個小時才能有球道可打。

1990年代裡,台灣飛碟球好手如雲,在世界賽、亞運會、世界運動會等大型國際賽事中經常穿金戴銀,成為台灣保齡球最輝煌的年代,「飛碟球王國」的名號因此而生。然而受到90年代後期台灣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網咖的崛起,高成本的保齡球開始跌入史上罕見的低潮,人才網羅不易,又受制於油路限制,台灣的保齡球目前正處於重新振作的階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