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龍舟

龍舟比賽源起於中華民族風俗的龍舟競渡活動,近三十年才由華人社會推廣為普及於歐美甚至澳洲、南非的世界性運動項目。世界性龍舟比賽其實由兩個主要組織推動,其一為國際輕艇總會(ICF),另一則為國際龍舟聯合會(IDBF),ICF有會員國127國,由中國大陸主導的IDBF有會員國53國。
現行的世界運動會龍舟項目則由ICF主導及採行該會之競技規則。龍舟競渡在台灣為始自清朝末年漢族移民自大陸帶來的端午節慶活動,台灣後來歷經日據至光復其間一直未曾斷過,至民國60年代,隨著台灣經濟起飛,這項民俗節慶活動也隨著國民外交,推廣到世界各地。台灣的龍舟競賽雖有數百年歷史,但台灣龍舟競賽的型式卻末演變成國際性競速賽的主流,台灣龍舟槳舵可以助划並且設有終點奪旗的節目,國際龍舟則以競速為主,僅以過終點線的先後計時。世運會龍舟競賽目,在上屆2005年德國杜依斯堡世運會中,首次列示範賽項目,2009年世界運動會則列為邀請賽,以後可能設為世運常態賽項之一。
由於龍舟賽划槳方式神似輕艇運動的加拿大型輕艇競速操槳,國際比賽龍舟項目近年也多由輕艇競速選手跨行操槳。本次世運會龍舟邀請賽項目。將只設公開男組一項,其中包括已報名的俄羅斯、中華台北、日本、德國、烏克蘭、匈牙利、加拿大、中國、瑞典及美國等國,都是體育世界的划船強國。





運動攀登



岩是登山的一種技能,登山者在攀高的過程中,常要克服陡峭的岩石裂縫或冰壁,即使到今天,技術攀登早已脫離登山運動,發展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如今成為廣受大家喜愛的運動。根據國際山嶽聯合會(UIAA)的資料,當代的運動攀登最早是從蘇聯開始的。

前蘇聯從40年代開始就有以競速為主的攀登競賽,但因冷戰的關係,這種競賽只侷限在蘇聯境內,並未在其他西方國家傳開來,一直到1985年,義大利杜林附近舉辦了第一次難度賽,1986年法國人在里昂舉辦了第一次室內攀岩賽,兩次比賽都大獲成功,這項運動才開始在歐洲各國風行起來


飛行運動




跳傘運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1797年,法國人葛納林根據達文西手稿,製作出一個斗篷狀的傘具,從熱氣球上一躍而下,從此為人們找到一個反抗地心引力的方法,也開展一項刺激有趣的運動。
目前跳傘運動在全球各地除了用來做為軍事訓練(空降部隊、特戰部隊)之外,也相當受熱愛戶外冒險者歡迎。在美國中西部、澳洲,還有歐洲一些地形空曠的國家,都有不少民間的跳傘俱樂部,初學跳傘者通常必須由教練帶領,先進行數次雙人跳傘訓練,等到適應在空中的自由落體感覺時,才允許單獨跳傘。





拔河




拔河指的是相對等的人數,在繩子的兩端,利用團隊合作、默契,同心協力,共同參與比賽。在子中央的兩端各四公尺,各有一個白色標誌,任何一方的白色標誌被對方拉到中央線,就算敗北。
拔河比賽的意義,強調的團隊精神、耐力、節奏、與協調性,絕不是比蠻力。拔河在我國民間盛行已久,是古時候農業社會農忙之餘的休閒活動。以前的拔河比賽,沒有特殊規則,最多只有人數限制,因此體重往往是取勝之道。
現代全球通行的國際八人制拔河比賽,規定繩子長短、粗細一定、場地大小也有規範,每隊參賽選手人數固定,按體重分級,後位選手必須戴安全帽。由於規定明確,危險性少,又加入趣味性、公平性和國際比賽,更可以表現團隊合作精神。拔河運動的基本精神,就在於如何展現團隊技術,發揮最大有效力量,這是國際八人制拔河比賽獲勝的要素。拔河比賽各參賽隊伍啦啦隊的創意與表現,也是比賽氣氛精采、激情的關鍵,這也是拔河運動逐漸成為一種節慶氣氛與競賽,很重要的催化劑。


健力



藉著舉起槓鈴來鍛鍊肌肉的健力運動,原本是舉重的一部份,後來自立門戶,另外成立一個組織。事實上,健力雖然和舉重有親戚關係,但無論是舉起槓鈴的方式、重量及器材,都和舉重不同。

先就比賽項目來說,舉重比賽中分為抓舉和挺舉兩個項目,健力則是分為蹲舉、臥舉、硬舉三個項目。簡單來說,健力比賽是以選手在蹲舉、臥舉、硬舉三種姿勢中,所舉起的重量加總來排定名次,由於每位選手每個姿勢只有三次試舉機會,試舉重量攸關選手名次,如何拿捏自己的實力,填寫出賽試舉重量,是門學問,不只鬥力也要鬥智。


健美




美是展現人體「健」、「美」的運動,早期以男性為主,但現在已成為不分男女,都相當流行的運動,也是世界運動會中,頗受歡迎的運動之一。

健美運動起源於德國,1877年,德國山道跟著父親一起到羅馬佛倫薩美術館參觀時,被古代鬥士健美的雕像深深吸引,為了練出跟雕像中的鬥士一樣健美的體格,山道不斷摸索,在1884年依照人體解剖學理論,研究出一套使肌肉發達的方法。

為推廣健美運動,山道積極到英國、澳洲、紐西蘭和南美洲各國表演,並在1897年7月創辦「山道雜誌」,發表有關健美的文章並舉辦比賽,讓這項結合健與美的運動開始受到注意。



原野射箭



原野射箭的比賽場地一般都是在山林中,在兩個賽場各設置24個靶位,每個靶位距離從5公尺到60公尺不等,參賽者必須一一射擊不同距離的目標記錄分數後,才能往下一個地點繼續射箭,這是原野射箭和奧運射箭比賽最大的不同。

原野射箭起源與歐洲傳統的打獵,人們於打獵季節結束後,在森林中設置一些標的樹幹,做為練習和互相比賽的遊戲,後來改為圓型標靶,就是現在的原野射箭。四年一度的世界運動會,是採用世界原野射箭賽局,比賽分為男、女裸弓、反曲弓及複合弓,只比個人賽,不比團體賽。 原野靶面的直徑有20、40、60、80公分四種,正中心被戲稱為「牛眼」,靶面是由黃、黑兩色組成,射中中心黃色內圈得六分或者外圈得五分,黑色部分由內到外分為四圈,分別可得到四、三、二、一分,以總得分的高低排定名次。原則上,如果有兩位選手總分相同時,以射中黃色圈較多者獲勝,如果連射中黃色圈數都一樣,就以射中「內圈六分」較多者為勝方,如果對抗賽同分,則必須以加賽決勝負。




保齡球



保齡球是一個值得國人驕傲的運動項目,全世界打保齡球的人都知道「飛碟球」是台灣人獨家發明的球路,它成為台灣自1980年後叱吒世界保齡球壇的重要武器。保齡球是不分男女、老少咸宜的運動,可競技,也能休閒。它起源於三、四世紀的荷蘭、德國,是教會用來打擊惡魔的儀式,人們在教堂門廳或走廊裡,放置象徵異教徒、邪惡的木柱,用石球代表正義,教徒們若能擊中木柱,可為自己贖罪,若擊不中,就要更加信奉天主。後來人們在地上畫出了打球的範圍,就這樣出現了第一條球道。

由於保齡球充滿娛樂性,很快風靡歐洲,英國馬丁路德將一支球瓶增加至九支球瓶,還制訂了遊戲規則,並移到戶內進行。16世紀,荷蘭人將這個遊戲帶到美國,保齡球從菱形九瓶變成三角十瓶,直到今日,保齡球都是一項非常流行的娛樂與運動。台灣保齡球發展大約是民國50年初期,由日本人傳入,當時是人工排瓶,是上流社會的活動。隨著科技的進步與保齡球的普及,民國70年代,保齡球開始成為全民運動,但由於業者保養球道方法不同,所以讓球友自行研發出獨步全球的飛碟球,來對抗各種油層的球道。1989年當馬英傑以「飛碟球」揚名世界運動會,帶動全台灣保齡球熱潮,當時球資一局一小時動輒120元以上,都還得排隊等一個小時才能有球道可打。

1990年代裡,台灣飛碟球好手如雲,在世界賽、亞運會、世界運動會等大型國際賽事中經常穿金戴銀,成為台灣保齡球最輝煌的年代,「飛碟球王國」的名號因此而生。然而受到90年代後期台灣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網咖的崛起,高成本的保齡球開始跌入史上罕見的低潮,人才網羅不易,又受制於油路限制,台灣的保齡球目前正處於重新振作的階段。


滾球



滾球起源於法國馬賽,至今已擁有百年歷史,是較休閒的運動,沒有嚴格的場地、服裝及球具限制,三五好友只要人手一球,圍個圈圈就能展開一場滾球大戰。台灣早年也有旅法人士引進滾球,但缺乏有組織的推廣而未受到重視,直到數年前台灣資深廣告人葉兩傳偶然接觸到滾球,被這項運動的氣氛及趣味深深吸引,進而結合同好於2005年間向台北市政府申請成立「滾球運動協會」,2006年初更進一步成立全國性的「中華民國滾球運動」協會,希望這項充滿歡樂的活動能在台灣推展。







撞球




最早的撞球桿可追塑到十六世紀初的歐洲,撞球桿係由當時為凸顯及代表權貴的權杖開始。最早期的撞球原本是在地上打的,直到十七世紀中才移至桌上打球。十八世紀中期只是皇公貴族的娛樂活動,之後逐漸流行於民間。 現今撞球發展為三類,分別為司諾克(snooker)、花式撞球(pool)、開侖(carom),其玩法主要以母球撞擊子球至球台上的洞口,也因為不同的比賽制度而有不同的玩法和規則。

1990年代起,撞球運動陸續為台灣陸續打響知名度。1993年時,「冷面殺手」趙豐邦第一次贏得世界賽金牌,隨後又於多項國際賽是奪冠,連續多年世界排名第一,世界各國開始注意台灣這個小國家。撞球於1998年列入亞運項目,於2001年列入世界運動會正式競賽項目,台灣先後在趙豐邦、楊清順、張皓評、夏揮凱、黃焜璋等人的努力下,1998年曼谷、2002年釜山亞運會中,一共奪得五金三銀一銅,台灣「花式撞球王國」的名號在90年代到21世紀初,真是威鎮八方。


武術



武術為中國傳統民間防身技藝,流傳久遠。至今還流傳著很多為人津津樂道的武師的傳奇。二十世紀初,武術的定位逐漸往強身健體的方向發展。辛亥革命前後,「強國強種」成為教育界響亮的口號。1915年,教育部明令各學校應增授中國舊有武技,武術被明定為體育課的內容。

在海峽兩岸分治之後,雙方都仍在民間武術老師的傳播之下,發展武術,在台灣使用「國術」名稱,但在大陸則為因應將武術推向奧運舞台,首先在1990年北京亞運會中成為比賽運動種類之一,發展出武術套路的評分規則,與對打式的比賽「散手」,統稱為「武術」。


相撲



相撲被公認為日本的國技,相撲正如外國的拳擊或摔跤(角力)一樣,是一種人類本能的格鬥技巧取勝的技術,自古一直盛行至今。

在它漫長的歷史當中,依時代不同,具有較量力氣,祭典的儀式包括了武術、娛樂等各種特質,同時進行方法也形形色色,到了十六世紀中葉「土俵」被設計出來,才漸漸演變成類似目前相撲的比賽形式。

至於出現以相撲為職業的力士,而且一般人也懂得欣賞相撲,則是進入1700年代以後才開始的,到了明治時代,相撲才開始被認為是一種運動,而且漸漸盛行起來,目前計有以此為職業的力士所進行的大相撲(oh zumo),及一般民眾所舉行的業餘比賽(sumo)兩種。


空手道



空手道屬於技擊、以制服對手的徒手格鬥,它必須動員全身可以利用的部位作為武器以攻擊對方,同時藉以防禦自己獲得安全。
空手道起源是赤手空拳的搏鬥術,我國的少林武功早年傳入琉球,當地人取其精華並揉合原有的「手的技擊」,稱之為「唐手」或稱「手」。本世紀初,琉球沖繩縣的一所中學將其列為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才使其公開化。1921年琉球一名武師將之傳入日本,並於1936年改名為「空手道」,自此空手道才在日本盛行。我國的空手道來自日本,目前列為全國運動會的比賽種類。


柔術



柔術是一種技藝全面的武術,其招式包括:用拳腳攻擊要害,投摔,絞殺術,攻擊對手咽喉、頸動脈、頸椎等,直擊對手要害,以及俗稱關節技的擒拿術。 在融入中國功夫和經穴脈絡概念之後,柔術已經發展出更為致命的狙擊技巧。 從中國武術的概念來看,柔術可以說是踢打摔擋推兼具,有武術精妙的技藝,還有太極陰陽兩極的玄機,以及最原始基本的搏鬥意志。 在日本柔術歷史文獻相關記載裡,柔術也有兵器,包括棒、劍、薙刀、鎖鎌、十手、鐵扇等。柔術在古代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名稱,如打手、縛打、捕手術、小具足、拳術、和術、鎧組討、體術等等。







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壁球



和網球有些相似的壁球,兩者間最大的不同,是壁球賽沒有網子,球員在室內對著牆壁打球,回彈給對手回擊,如對手錯失回擊就算得分,由於能夠反應的時間很短,相當激烈,運動量約為網球的三至五倍。壁球場是一個類似矩形的密閉空間,場地的牆面和地面成90度,由於球員是對著牆壁比賽,以往觀眾只能透過裁判的報告,就像聽電台轉播一樣,用「聽」的方式了解比賽狀況。

打壁球時要保持良好球距,擊球後迅速返回中場,用打短球、截擊或是適時延遲擊球等技巧,控制比賽節奏,讓對手滿場奔跑,以提高勝算。





壘球



壘球運動在台灣推行已久,民國35年第一屆台灣省運會,女子壘球就是比賽項目之一,民國54年進一步成立中華壘球協會,並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中華女壘隊經常在國際賽拿下好成績。壘球與棒球運動相當類似,兩者使用的場地大同小異,主要不同是,壘球比賽投手板到本壘板的距離,以及壘與壘之間的距離,大約都只有棒球的三分之二,全壘打牆距離也比較短。

此外,壘球比棒球大,比賽中也不能盜壘,而且壘球比賽一定要打到分出勝負,如果前七局平手,第八局起就要採用突破僵局制,前一局最後一名出局打者,在下一局比賽開始時,直接就站上二壘,增加得分機會。

壘球和棒球的投球姿勢也不同,棒球投手可以有各種投法,但壘球規定投手必須採取低手投球方式,把球投出去時手掌必須低於臀部,且手腕較手肘更靠近身體,同時壘球不像棒球一樣,有一個墊高的投手丘,讓投手明顯高於本壘板。壘球在國內發展,一直是以女壘為主,男壘雖然曾經在世界男壘賽拿下第四名,但近來的發展已經轉向休閒為主的慢速壘球,能在國際間揚名立萬的,還是中華女子壘球隊。


橄欖球



七人制橄欖球原是傳統十五人制橄欖球運動的一種輔助訓練,1883年在蘇格蘭梅爾洛斯的海格推動下,使它盛行在蘇格蘭、英格蘭的邊界地區,1976年香港國際七人制橄欖球賽創辦後,這項比賽終於在全球受到注目,國際橄欖球總會也趁著潮流,在1993年首度舉辦世界盃七人制橄欖球賽,世界運動會則從2001年列為正式項目。

世界盃和世界運動會七人制橄欖球賽都是四年一度,我國過去無緣參加世界運動會七人制比賽,2009年高雄世界運動會因為是主辦國,所以首次取得只有八個國家參加的這項比賽;不過有24隊角逐的世界盃七人制,先後的四屆比賽我國晉級三次,2005年還曾擊敗歐洲六強之一的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