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短柄牆球



對台灣人而言,短柄牆球(Racquetball)是很陌生的運動,因為它很年輕,至今才發展了50多年,真正在美國流行也只是最近30年的事。短柄牆球誕生於美國,是由一名網球、壁球、手球選手索別克(Joseph G. Sobek)發明。

索別克任職於一家橡膠廠,他認為室內運動實在太少了,於是靈機一動,將自己擅長的壁球、手球結合在一起,於1949年發明了這個新運動。索別克以網球拍當雛形,發展出柄比較短,同樣也是穿線的短柄球拍,而且重量比網球拍輕很多。球則使用橡膠球,大小跟網球差不多,但中心是空的。1950年,他製造出250支原型球拍,開始透過YMCA系統推展短柄牆球。究竟短柄牆球怎麼玩?首先,這必須在長寬高各為40、20、20呎的封閉式場地中進行,距離前牆15呎處有一條線,是發球線,發球線後5呎處有條線(短線),發球時,只能在這兩條線的區域中進行。牆球場地比壁球大,打法則大同小異,我國網球好手多人轉打牆球。

發球時,球必須落地一次,彈到空中後才能擊球,發球後,球必須先擊中前牆,之後才能反彈到其他地方,而球前牆反彈時必須超越短線,才算成功發球。跟網球一樣,有兩次發球權。接著,有趣的就開始了!雙方球員此時可以可任意運用天花板、地板、四周牆面來擊球,如果擊球失敗,發球方就得分,若不是發球方,可取回球權,繼續進行比賽。正式比賽中設有單人、雙人,還有純趣味的三人賽(正規賽無此項)。

一場球賽分為兩局,先搶到15分者獲勝,如果兩人平手,那麼要進行搶11分的延長賽,分出勝負。1970年代初期,短柄牆球成為北美流行的室內運動,短柄牆球有趣的地方在於它的來回拍相當快速,玩家的擊球能力需要很高度的敏銳度、電光一閃的反應力、法拉力跑車引擎般的爆發力與靈活度,打一場球,可以迅速達到流汗、消耗熱量的目的,在當時健身風潮的引領下,短柄運動球迅速從北美蔓延擴展,成為美國年輕人最愛的室內運動。1979年,短柄牆球在美國田納西成立國際短柄牆球總會,1981年舉辦第一次世界短柄牆球錦標賽,1985年成為國際奧會會員,是發展歷程最年輕的運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