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龍舟

龍舟比賽源起於中華民族風俗的龍舟競渡活動,近三十年才由華人社會推廣為普及於歐美甚至澳洲、南非的世界性運動項目。世界性龍舟比賽其實由兩個主要組織推動,其一為國際輕艇總會(ICF),另一則為國際龍舟聯合會(IDBF),ICF有會員國127國,由中國大陸主導的IDBF有會員國53國。
現行的世界運動會龍舟項目則由ICF主導及採行該會之競技規則。龍舟競渡在台灣為始自清朝末年漢族移民自大陸帶來的端午節慶活動,台灣後來歷經日據至光復其間一直未曾斷過,至民國60年代,隨著台灣經濟起飛,這項民俗節慶活動也隨著國民外交,推廣到世界各地。台灣的龍舟競賽雖有數百年歷史,但台灣龍舟競賽的型式卻末演變成國際性競速賽的主流,台灣龍舟槳舵可以助划並且設有終點奪旗的節目,國際龍舟則以競速為主,僅以過終點線的先後計時。世運會龍舟競賽目,在上屆2005年德國杜依斯堡世運會中,首次列示範賽項目,2009年世界運動會則列為邀請賽,以後可能設為世運常態賽項之一。
由於龍舟賽划槳方式神似輕艇運動的加拿大型輕艇競速操槳,國際比賽龍舟項目近年也多由輕艇競速選手跨行操槳。本次世運會龍舟邀請賽項目。將只設公開男組一項,其中包括已報名的俄羅斯、中華台北、日本、德國、烏克蘭、匈牙利、加拿大、中國、瑞典及美國等國,都是體育世界的划船強國。





運動攀登



岩是登山的一種技能,登山者在攀高的過程中,常要克服陡峭的岩石裂縫或冰壁,即使到今天,技術攀登早已脫離登山運動,發展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如今成為廣受大家喜愛的運動。根據國際山嶽聯合會(UIAA)的資料,當代的運動攀登最早是從蘇聯開始的。

前蘇聯從40年代開始就有以競速為主的攀登競賽,但因冷戰的關係,這種競賽只侷限在蘇聯境內,並未在其他西方國家傳開來,一直到1985年,義大利杜林附近舉辦了第一次難度賽,1986年法國人在里昂舉辦了第一次室內攀岩賽,兩次比賽都大獲成功,這項運動才開始在歐洲各國風行起來


飛行運動




跳傘運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1797年,法國人葛納林根據達文西手稿,製作出一個斗篷狀的傘具,從熱氣球上一躍而下,從此為人們找到一個反抗地心引力的方法,也開展一項刺激有趣的運動。
目前跳傘運動在全球各地除了用來做為軍事訓練(空降部隊、特戰部隊)之外,也相當受熱愛戶外冒險者歡迎。在美國中西部、澳洲,還有歐洲一些地形空曠的國家,都有不少民間的跳傘俱樂部,初學跳傘者通常必須由教練帶領,先進行數次雙人跳傘訓練,等到適應在空中的自由落體感覺時,才允許單獨跳傘。





拔河




拔河指的是相對等的人數,在繩子的兩端,利用團隊合作、默契,同心協力,共同參與比賽。在子中央的兩端各四公尺,各有一個白色標誌,任何一方的白色標誌被對方拉到中央線,就算敗北。
拔河比賽的意義,強調的團隊精神、耐力、節奏、與協調性,絕不是比蠻力。拔河在我國民間盛行已久,是古時候農業社會農忙之餘的休閒活動。以前的拔河比賽,沒有特殊規則,最多只有人數限制,因此體重往往是取勝之道。
現代全球通行的國際八人制拔河比賽,規定繩子長短、粗細一定、場地大小也有規範,每隊參賽選手人數固定,按體重分級,後位選手必須戴安全帽。由於規定明確,危險性少,又加入趣味性、公平性和國際比賽,更可以表現團隊合作精神。拔河運動的基本精神,就在於如何展現團隊技術,發揮最大有效力量,這是國際八人制拔河比賽獲勝的要素。拔河比賽各參賽隊伍啦啦隊的創意與表現,也是比賽氣氛精采、激情的關鍵,這也是拔河運動逐漸成為一種節慶氣氛與競賽,很重要的催化劑。


健力



藉著舉起槓鈴來鍛鍊肌肉的健力運動,原本是舉重的一部份,後來自立門戶,另外成立一個組織。事實上,健力雖然和舉重有親戚關係,但無論是舉起槓鈴的方式、重量及器材,都和舉重不同。

先就比賽項目來說,舉重比賽中分為抓舉和挺舉兩個項目,健力則是分為蹲舉、臥舉、硬舉三個項目。簡單來說,健力比賽是以選手在蹲舉、臥舉、硬舉三種姿勢中,所舉起的重量加總來排定名次,由於每位選手每個姿勢只有三次試舉機會,試舉重量攸關選手名次,如何拿捏自己的實力,填寫出賽試舉重量,是門學問,不只鬥力也要鬥智。


健美




美是展現人體「健」、「美」的運動,早期以男性為主,但現在已成為不分男女,都相當流行的運動,也是世界運動會中,頗受歡迎的運動之一。

健美運動起源於德國,1877年,德國山道跟著父親一起到羅馬佛倫薩美術館參觀時,被古代鬥士健美的雕像深深吸引,為了練出跟雕像中的鬥士一樣健美的體格,山道不斷摸索,在1884年依照人體解剖學理論,研究出一套使肌肉發達的方法。

為推廣健美運動,山道積極到英國、澳洲、紐西蘭和南美洲各國表演,並在1897年7月創辦「山道雜誌」,發表有關健美的文章並舉辦比賽,讓這項結合健與美的運動開始受到注意。



原野射箭



原野射箭的比賽場地一般都是在山林中,在兩個賽場各設置24個靶位,每個靶位距離從5公尺到60公尺不等,參賽者必須一一射擊不同距離的目標記錄分數後,才能往下一個地點繼續射箭,這是原野射箭和奧運射箭比賽最大的不同。

原野射箭起源與歐洲傳統的打獵,人們於打獵季節結束後,在森林中設置一些標的樹幹,做為練習和互相比賽的遊戲,後來改為圓型標靶,就是現在的原野射箭。四年一度的世界運動會,是採用世界原野射箭賽局,比賽分為男、女裸弓、反曲弓及複合弓,只比個人賽,不比團體賽。 原野靶面的直徑有20、40、60、80公分四種,正中心被戲稱為「牛眼」,靶面是由黃、黑兩色組成,射中中心黃色內圈得六分或者外圈得五分,黑色部分由內到外分為四圈,分別可得到四、三、二、一分,以總得分的高低排定名次。原則上,如果有兩位選手總分相同時,以射中黃色圈較多者獲勝,如果連射中黃色圈數都一樣,就以射中「內圈六分」較多者為勝方,如果對抗賽同分,則必須以加賽決勝負。